更多 首页 成语大全 成语造句 成语故事 看图猜成语 四字成语 五字成语 ABCD式的成语 文化百科
分类:成语大全 / 成语造句 / 成语故事 / 看图猜成语 / 三字成语 / 四字成语 / 五字成语 / 六字成语 / 七字成语 / 八字成语 / 文化百科 /
首页 >> 古典文学

古典文学


“小三线”工程 5357 厂的前世今生的古典文学


2023-05-06 21:55:15 ,,,,,


在清流县嵩溪镇邵坑大山腹地,有一处荒芜的建筑群,50多年前这里曾经繁华兴盛一时,成为一代人的芳华记忆,它是诞生于20 世纪 70 年代的“小三线”工程 5357厂(俗称“05 兵工厂”)。时光荏苒,今天“05厂”早已搬迁,许多建筑物已残破不堪,但“05厂”却成为一个时代标志留刻在许多人的心间。

“小三线”背景下,“5105”工程的启动与中止

“三线建设”,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名词,指的是自 1964 年起中苏交恶以及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的背景下,国家在中西部地区的 13 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这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其中西南的川、贵、云和西北的陕、甘、宁、青俗称为“大三线”,一、二线地区的腹地俗称为“小三线”。福建省的“小三线”建设在三明境内。

1965 年,在中央统一部署下,中共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成立151工程指挥部,正式开展“小三线”建设,拟在清流嵩溪元山村邵坑建设的 5105 工程是其中重点项目之一。该工程原为福建省国营 386 厂(冲锋枪)搬迁而设计建造。国营 386 厂即是始建于 20 世纪 50年代末的国营龙岩风动工具厂,1966 年初福州军区、福建省国防工业办公室决定将 386 厂从龙岩新罗搬迁到清流县嵩溪公社元山大内邵坑建厂,计划年产 3 万支 6.2 毫米冲锋枪,但该厂最终未实现搬迁计划。1988 年 11 月 1 日该厂更名为“国营华龙机械厂”。

国营 386 厂枪械生产至 1970 年,5105 工程共投入 1100 万元,修建洞体 3 个计 7165 平方米和部分地面建筑计 36287 m2。尽管国家花费了大量资金,但由于 5105 工程设计不尽合理,总体布局脱离生产实际,交通和生活都非常不便,被定性为“工期长、投资大、质量差、扯皮多的少慢差费的典型”。基于各方面原因,加之国营 386 厂搬迁意愿不强,5105 工程被迫中止建设,宣布下马。

保家卫国,“5105”工程改建为“5357”厂

1969 年 3 月,苏联武装入侵我国领土珍宝岛,中国边防部队发起自卫反击作战,有力地保卫了国家的领土和尊严。在反击战中,装备我军的 65 式 82 毫米无后座力炮发挥了巨大威力,得到中央军委表扬。但这种火炮当时全国只有张家口市国营187厂一家生产,由于该厂距离中蒙边界近,安全生产将受到严重威胁。遵照毛泽东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三线建设要抓紧”的指示,国家第五机械工业部决定在远离中苏边界的福建省再建设一个 65 式 82 毫米无后座力炮厂。根据五机部《关于发送福建无后座力炮设计任务书的通知》(〔1971〕五机字第 515 号文)和福州军区、福建省国防工业办公室《关于下达福建无后座力炮厂的设计任务通知》(〔1971〕闽革字第 080 号文),决定将清流县元山村邵坑内原为国营386厂搬迁而修建的 5105 工程,改建为生产65式82毫米无后座力炮国营第5357厂。

1971 年 10 月,5357 工程正式开工建设,筹建组利用 5105 工程原有建筑,按照“山、散、隐 ”和“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方针,对新厂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尽量做到“大分散、小集中”。据五机部〔1972〕374 号文件, 5357 工程计划总投资 707 万元,生产纲领为年产 65 式 82 毫米无后座力炮 1600 门、机械象限仪 3000 具,职工 1060人,设备 370 台(其中金切设备 200 台),全厂占地面积 10.4 公顷,建筑面积 48187 m2(其中,新建 4915m2、改建 6844m2、利用 5105 工程建筑面积 36428 m2)。

至1979年9月,历时9年,5357工程共投入1520万元改造和新建 46896m2。是年,五机部基建局会同福建省国防工办及部生产管理局,对竣工项目进行验收复查后,五机部〔1979〕2077 号文件正式批复,交付生产。

5357 厂洞体生产车间在“边设计、边做生产准备”方针的指导下,5357 工程领导小组一手抓工程建设,一手抓生产试制准备。从 1971 年初始,陆续从省内军工系统厂和张家口市137对口厂调入一批技术骨干,采购生产器具和原材料等。同时,在本省建阳、莆田、晋江等招收新工人 529人,从福建省军工系统内招新工人 120 人。1971年末,全厂实有职工人数 887 人。但就在5357 工程紧锣密鼓地推进建设之际,由于其他方面原因,不久该工程即被列为缓建项目。1972 年只留 300 人护厂,其余调出。

1973 年下半年,国内国际形势发生新的变化,根据五机部“迅速做好反坦克武器的生产准备”的指示,5357 工程建设恢复上马,做好生产准备。这年8月13日,工厂制定《1974年 82 毫米无后座力炮试制计划(大纲)》,决定设备继续进厂、工装开始制造、非标开始外协、零件分批试制。1974年,由于战备需要,该工程被列入国家 250 个重点项目之一,恢复上马,由建设兵团 15 团(林业工程公司)承担土建部分,对原 5105 工程总体布局进行调整,新建大件热处理工房、机加装配工房、表面处理及靶场系统等项目。

由于工厂改扩建是在5105工程基础上进行,改建之初又采取“打补钉、贴膏药”的临时处置办法,留下了不少问题。经五机部研究决定,同意增加投资238万元,新增厂房建筑 2690m2、生活福利建筑3600m2等填平补齐项目。同时,为改善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和医疗条件,还生活福利区相对集中,新建职工礼堂、职工医院等,至1984年决定迁厂厦门同安时,共建成干部职工住宅 8 栋 8000m2、托儿所 1 个 500m2、职工医院门诊楼 1 栋 500m2、综合服务楼 1 座 2063m2,并调整生产布局,除原工具生产线外,机加生产线全部出洞。

自力更生,大山深处的艰苦创业历程

20世纪70年代,社会生产力整体水平较低,生产生活条件简陋,但广大老兵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积极参加工厂基本建设,挖山筑路,安装设备,通电通水,大大节约了建设成本,使厂区面貌和生产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

据原厂老职工回忆,1974年气动科三车间安装备用电源,为使发电机组早日就位,三车间党支部提出“厂举大庆旗,人学王进喜”“发扬艰苦创业精神,保证完成任务”的口号,干部职工并肩战斗,负责抓党务和全盘工作的厂革委会副主任白世林同志在指挥安装时,碰掉了两颗门牙,仍坚持奋战一线;机关工作人员中午、晚上主动顶班推绞盘机,有的女同志推绞盘机转着圈子一天走了几十里,累得晕倒,但爬起来仍继续推绞盘机。在大家齐心协心之下,费时 16 天,终于用绞盘机把一台 13 吨和一台 17.5 吨的发电机组,从 2 公里外的公路上拉入机房安装就位。

1974 年 7 月,五机部确定 5357 厂为重点建设项目后,为加强速生产准备,工厂党委专门组织开展“四通”(通水、通气、通电电、通风)大会战,历时两个月,电器、水暖、通风三支突击队伍的工人们顶着三伏烈日,战高温、争高产,苦干加巧干,架设动力线 3 万米,铺设水管 1 万米,制造、安装通风管道 2000 多米,胜利完成“四通”任务。此后,还组织开展了“工装”“非标”等一系列大会战,加快生产建设,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为实现 1975 年“十一”前打响炮的要求,工厂党委组织开展“趟试大会战”,抽调技术骨干,充分消化吸收技术资料,历时 69 天,于 1975 年 9 月 29 日凌晨 4时,装配 3 门 65 式 82 毫米无后座力炮进行试射,技术状态全部良好,实现打响自建厂来第一炮。

企业办社会是这一时期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标配,5357 厂也不例外。建厂初期,该厂即将职工教育和职工子弟教育列为重要工作内容。开初,主要是对新进厂的工人进行技术培训,安排新工人到张家口市对口厂国营第 137 厂和本省的国营 386、313、975、7318等厂进行技术培训。1976 年厂里成立“七二一”工大,配备专兼职教员 10 人,抽调 31 名工人进行为期 2 年的机械制造专业半脱产学习,为军品生产准备技术力量。

同时,为普遍提高文化素质方面对职工进行扫除文盲、普及高小和初高中文化补课教育,扫除文盲 48 人、普及高小教育 52 人、初中文化补课 266 人、高中文化补课 38人;在职工技术培训方面,1982 年对 263 名青壮年职工进行初级技术补课,1984 年北京工业学院在厂里设立函授站,26 名职工分别参加企业管理和普通机械专业学习毕业。

工厂子弟学校创办于 1971 年 9 月,初有小学生 179 人,教职员工 9 人(其中 6 名女教员),开设一至五年级共 5 个教学班。1972 年 2 月开始设立初中班。厂子弟学校行政上由工厂管理,业务接受当地教育部门指导。1977 年 9 月,新建占地 2 亩、建筑面积 850 m2的教学大楼正式投入使用,共有教室 9 个、办公室 2 个、综合试验室 1 个、图书资料室 1 个;学校教职员工 29 人,其中,大专 8 人、中专 9 人、高中 8 人、初中 4 人。教学质量方面,子弟学校学生参加 1985 年全县初中毕业班升学统考,数学科目成绩名列全县第一;参加 1986 年全县小学毕业班统考,及格率达 100%,综合排名居全县第二。截至1988年7月厂子弟学校停办,共培养小学毕业生3800人、初中毕业生1654人。

由于工厂地处山区,为改善职工文化娱乐生活条件,厂里经常组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建厂初期,工厂发动职工己动手建造一个水泥地面灯光球场。1977 年建成占地 2000m2的四层礼堂,有座位1870个,为当时清流全县之最。不久,又建造 2 个电视差转台,职工家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当时,厂里几乎每周都有免费电影上映,此外录相放映室、图书室、职工业余活动室、离退休活动室一应俱全,职工业余生活十分丰富,厂里在重大节庆日都有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竞赛活动。

军工转民,“ 5357” 厂迁址厦门同安重建

1981 年初,根据国家计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国务院工业办公室《关于兵器工业部今年计划外部分长线产品行进行验收不出厂问题的通知》(〔1980〕办生字 262 号)和福建省国防工业办公室《关于调整计划外长结产品收尾量的通知》(〔1980〕闽革军工生字 342 号),决定 1981 年起 5357 厂正式停止生产军工品,转轨生产民用产品。至此,5357厂共趟试、试制和生产 65 式 82 毫米无后座力炮 1840 门。

暂停军品生产后,5357 厂一度更名“福建洪流机械厂”,尝试进行民品开发。最先开展的是五机部委托北方工业公司与美国大东企业公司合作的自行车支腿项目,技术人员根据样品绘制出图纸,设计出全套技术资料,工厂购进专用压铸设备,进行样品试制。但因成本太高,以及产品表面光洁度达不到要求等原因,遂放弃该产品的生产。而后,5357 厂研制生产自行车涨闸、10 英寸半自动棘轮板手、弹子门锁、快速加热洗澡炉等,并以车间为单位对外承接工安装业务。但由于军工企业长期封闭式生产观念束缚,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初期未能开发出产销对路、相对稳定的民品产品,走了一段弯路,但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

1984 年,5357 厂加强对外业务联系和信息收集,大力对外开拓市场,积极走访厦门叉车总厂、厦门工程机械厂、厦门造船厂、厦门锻压机床厂等企业,确定生产液压油缸作为支柱民品。同年,参加在镇江市举办的全国叉车定货会,首次将产品推向全国市场,与全国各地 10 余家叉车厂签定了供货合同,并应宜昌叉车总厂要求,专门为其定制生产一批3吨叉车起升油缸,解决了该厂因外购油缸质量不合格而造成欠产的燃眉之急。1987 年,5357 厂液压油缸产品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银华牌”注册商标。同年,在同安新厂区内发现优质矿泉水资源,经上报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同意组建“厦门矿泉水厂”,中国兵工物资总公司华东公司投资 312 万元,同时通过中国北方工业公司移资 80 万美元,引进法国 APS 公司全套全自动矿泉水灌装生产线。至此,该厂已经能为国内 20 几个主机生产厂家配套生产液压油缸 80 多个品种,主要用于起重 1.5—15 吨的叉车,装载量 5 立方米以下的装载机、挖掘机,以及各种林业机械、筑路机械、起重运输机械和矿山、冶金、注塑机械等配套,并为厦门叉车总厂和南平叉车总厂生产出口叉车提供优质液压油缸,逐步形成以液压油缸、石材机械、电子设备及矿泉水四大主线产品。

与此同时,5357 厂抓紧厦门同安新厂的建设。1984年9月,兵器工业部批准 5357厂搬迁厦门同安重新规划建厂,10月,厦门市人民政府批准5357厂在厦门同安境内建设“银华机械厂”,同意在厦门同安征地162.056 亩。1985年,在厦门同安的新厂房正式开工建设。同年10月,兵器工业部拨款300万元用于新厂建设。1988年8月开始,大批职工和设备、材料等从清流老厂陆续搬迁到同安新厂,330 台主要设备安装就位,360 户职工乔迁新居。

1987年 11 月,国营银华机械厂正式下放厦门市,隶属厦门市机械冶金工业公司领导。1988年2月,国营银华机械厂以半紧密型参加厦门巨鲸集团公司。8月20日,与清流县人民政府正式达成协议:工厂搬迁完毕后,由当地政府收回土地使用权;工厂搬迁后遗址上的不动产交当地政府支配使用,由当地政府支付给厂方搬迁费用125万元。经测算,5357厂向清流县人民政府移交的全部项目,折价款共计 966.1 万元。12 月,经厦门市人民政府批准,国营银华机械厂正式加入中国北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2006 年,银华机械资产划归厦门海翼集团,成为其成员企业2010 年,因厦门城市发展需要,银华机械厂再次搬迁至厦门集美区灌口中镇机械工业集中区,重新规划建设,新址占地面积约 27 万m2。2015 年以来,银华机械公司进行战略调整,制订并实施“十三五战略规划”和“银河计划”。如今,银华机械公司主营业务包括液压油缸和石材机械,依然是国内主要液压油缸生产基地之一,产品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环境工程、轨道交通设备、高空作业平台、特种车辆、机场港口设备等领域。“十四五”期间,银华机械公司将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全面实施数字化转型,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向更加先进的制造业大步迈进。

穿越时空,寻找青春远去的“芳华”记忆

时光荏苒,岁月远逝,原“05兵工厂”已成为一个尘封的记忆,留下了一个时代匆匆而过的苍老背影。

今天,走进05兵工厂旧址,仍可一寻其当年的风姿。厂区大门威严,大门两旁的门柱上“提高警惕”“保卫祖国”两行标语仍苍劲有力,守护着一个特殊的时代记忆。厂区内,虽然道路破损,杂草丛生,建筑苍老,但医院、学校、办公楼、礼堂、宿舍楼、厂房、仓库等依然保存着较完整的形态,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建筑风格依稀可见,那个曾经深藏大山深处却规划有序、设施齐全的繁华小镇可见一斑。再往厂区深处走去,陡峭的北斗山静静驻立眼前。

在北斗山下,有一栋厂房被改造成了“人民公社”食堂。大口锅,火柴灶,墙壁上彩绘书写着巨型的毛主席语录、时代标语等,把人们迅速拉回到那个热火朝天的年代。人民公社食堂前方,有一条道路通往北斗山,道路左侧有一八字形开口的防空洞,洞内宽敞而幽深,常年温度在22℃至24℃左右,仿佛通向了一个历史的远处,洞内墙壁上还留有“独立自主,自立更生”等具有历史时代烙印的宣传标语。如今,防空洞已被改造成了山梨红酒窖,金樱子酿造的山梨红酒,用一坛坛陈年窑香赋予了防空洞新的时代色彩。

30多年岁月远逝,兵工厂原来拥挤繁忙的生产生活场景消失在了大山深处,那曾经巍峨庄严的厂区大门,曾经忙碌的厂房车间,曾经人声鼎沸的礼堂学校,都逐渐被时光的尘埃层层覆盖。空旷的厂区静默无声,老去的建筑颓然相立,它代表了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今天的05兵工厂旧址虽已废弃,但无疑是一个青山碧水、步步为景的旅游胜地。它身处群山环抱中,北斗山静静俯视着这片土地,看一季季草长莺飞、日出日落、岁月更迭。一条清澈的溪涧从厂区蜿蜒而过,泉音清脆,流水潺潺,有清风穿行于山谷,有鸟语啭鸣于耳畔。“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铮铮硬骨绽花开......”有的人说,这里是曾经一代人的芳华记忆;也有人说,这里是新一代人的世外桃源,行于此,亦可居于此,远离喧嚣世外,独享悠然山水。

2011年,清流县政府为了做大旅游产业,将原05兵工厂遗址项目挂牌出让。同时,结合北斗山风景区和温泉度假村捆绑整合旅游资源申报国家4A旅游景区,于2014年4月获得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4A旅游景区称号。(王宜峻)


温馨提示:


本文收集了“小三线”工程 5357 厂的前世今生的古典文学, ,,,,, 您还可以浏览 成语大全 / 成语造句 / 成语故事 / 看图猜成语 / 三字成语 / 四字成语 / 五字成语 / 六字成语 / 七字成语 / 八字成语 / 文化百科 /
申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网站),内容仅供参考,请网友自主判断。且版权归源作者或者网站所有。
成语大全    127.0.0.25      Sitemap    Baidunews
法律声明:如有侵权,请告知网站管理员我们会在30个工作日内处理。E_mail:ybzzkj  126.com